点击数:168922020-10-21 来源:营销公司 撰稿:张媛媛(大)
当我们看着C++语言头晕目眩时,IT精英们却把那些符号当成钢琴曲谱般弹奏;当我们为“随机过程”的基本概念而百思不解时,数学高手们却在卡拉比猜想中发现了灿若星空的美景……即便如此,泯然众人的我们也不须失落,我们还有诗。
诗,从不是诗人的专利。所有美的东西,包括诗,都跟时间有关。那些经过岁月沉淀的诗句,仿佛青春岁月中的那些花儿一般,将在漫长的人生中慰藉着我们。
少年时的我,一言不合,就想写诗。那时的我认为自己的诗是最好的,所以很少看上别人的诗。然而,作为一个事实上没什么天分的人,在埋头写了多年之后才忽然发现,原来诗没有最好,不同人写的诗有着不同的性格。这个“性格”,既是一种写作的独特风格技巧,亦是一种体现作者处事态度的思想灵魂。前者体现在文字架构、语言味道、叙事层次和表达方式上,而后者更多的是作者回归本心之后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
读歌德的诗《流浪者之夜歌》时,这种感觉十分明显。
1831年,82岁的歌德重游基科尔汗山山顶小屋,再读自己48年前在木屋墙壁上写下的诗句——那首后来著名的《流浪者之夜歌》,不禁泪流满面。百年后,梁宗岱在阿尔卑斯山麓一座古堡度假,夜间独居,凭栏独立,细认星斗,在“松风,瀑布,与天上流云底合奏”中完成了对歌德这首诗的翻译:“一切的峰顶,沉静,一切的树尖,全不见,丝儿风影。小鸟们在林间无声。等着罢:俄顷,你也要安静。”晚年,梁宗岱重读这首小诗,也不禁潸然泪下,他说他在这首诗里读到了宇宙。而此刻的我,在夏末一个无月无星的夜晚,独自静走,默念着“一切的峰顶”,感觉身体被汹涌的暗潮卷进时光的隧道,我看到十几年前的那个少年,清晨的小巴车,座位的布磨破了,他转身上了车,车子摇晃着开动,手边那个小小的行李箱也摇摇晃晃,奔向远方。
那些让你在旅途中停车驻足的,就是最美的花;那些让你瞬间想起多年前事和人的,就是最好的诗。诗和花一样,都是漫长黑夜里的星星,让我们满怀希望。当古往今来的人们站在月光下畅想时,别忘了还有自月球表面望向地球的那双眼睛。
有时,会暗暗庆幸人类到了19世纪才正式用电,到20世纪末才有了网络,进入21世纪才开启了智能时代。在此前漫长的数千年长夜中,人类祖先用其毕生的时间为我们准备了浩瀚的诗海。想到未来的某刻,如果我们再也分不清那诗句是人工智能还是人类自己写下的,一种从未有过的刺刀在背的感觉便从头到脚将我湮没。